明成化年间募建,原为浙闽行旅必经之地,原名“永宁桥”,因安仁三坊村民并不安宁,曾发生过械斗,知县出面调解,三场村民以团结和好为重,共同筹资加固修建,故更名“永和”。其工艺精湛,别具匠心,有一定科研价值。全桥2台、3墩、4孔,净跨16.9,17.1,18.4米不等,系木石结构,简支悬臂结合,墩、台用条石干砌,顶部有纵横联搭叠木7层,层层挑出,构成悬臂,挤跨用巨松,每孔9根,上覆用硬木桥面板。全桥有桥层42间,中有桥阁,两端各有木构桥堡一座,斗拱层叠,飞檐四起。桥内设栏干木凳,供行人歇息。两端各有条石踏步27级,自上而下,连接街坊。桥门上悬挂“永和桥”扁额,全桥雕梁画栋,十分壮观。古人诗云:“风帆叶叶漾中流,两岸疏林绘晚秋,横锁彩虹分玉镜,钟灵不亚古槎州”。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桥上有一块石碑,一面是《修筑永和桥志》,另一面是《倡捐芳名》。"文革"期间被打入地下(深3.28米)20年,1986年回到桥上,它是这桥的历史见证"人"。 永和桥是安仁的象征,永久和平是人类的幸福。愿永和桥千秋长存,让它"亿万斯年,利济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