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祥兴二年 (1279年)二月,宋元两军进行最后一次殊死决战,这就是悲壮激烈的厓山海战。陆秀夫、张世杰20多万抗元军队和数万民兵,布置在1000多条大船上,依山傍岩,列成方阵,中舻外舳,犹如城堞。元军统帅、南宋降将张宏范率数百艘战船发起猛攻,宋军船阵坚不可摧。张宏范封锁海口,切断宋军樵汲要道。宋军一连十几天吃干粮、饮海水,纷纷呕泻,人人困乏。二月六日,张宏范率船队乘涨潮发起总攻,杀声震天。在这关键时刻,宋将翟国秀、凌震解甲降元,宋军舰阵打开缺口,但张世杰的江淮精兵仍奋勇激战。黄昏时分,突然狂风大作,海浪滔天,暴雨如注,船只颠簸,士卒疲困,陆秀夫见元兵云集四周,料难得脱,随拔剑先把夫人和三个儿子驱入大海,并对小皇帝说:“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死。德祐皇帝受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拜毕整理好朝衣朝冠,藏玉玺于帝之怀,背负幼主,腰垂金印,从容投海殉国,时年43岁,随之赴海就义者有万余人,七日后,尸出海面,当地渔民冒生命危险,将其遗体收葬于厓山以北的青径口(今广东饶平县境)。人们为了怀念这位与国共存亡的民族英雄,广东潮州、潮阳、福建莆田县嵩山,都建有陆秀夫的衣冠。 盐城,作为陆秀夫的故乡,更是难以忘却这位先辈乡贤,在建湖县建阳镇,人们把陆秀夫生前捐资修建的木桥,依陆氏宗祠的堂号,定名为“景忠桥”。并在其就读的地方,立了一方“宋承相陆忠烈公读书处”的石碑。在盐城市西南郊建有陆秀夫“衣冠冢”,墓前刻石立碑:“宋左丞相陆君秀夫墓。”明、清两朝,前来墓前凭吊者甚众。明天顺年间吏部尚书李东阳《吊陆丞相》诗云: 国亡不废君臣义,莫道祥兴是靖康。 奔走耻随燕道路,死生唯着宋冠裳。 天南星斗空沦落,水底鱼龙欲奋扬。 此恨到今犹不服,厓山东下海茫茫。 清顺治年间山西应州训导沈汉《吊陆丞相》诗云: 先生信国两谁磨,我欲同歌正气歌。 塞马千山横铁笛,楼船一片卧金戈。 兵栖粤岭流星殒,泪贱厓门古血多。 至此君臣同不死,紫澜时触海中波。 陆公祠立有“陆忠烈公故里”石碑,正面刻“海国孤忠”四字。陆公词,始建于明洪武年间,为飞檐琉瓦词宇建筑,东西宽七丈三尺,南北长二十一丈六尺五寸,分前门、正殿、后院三进,有“仰止堂”、“表忠亭”、“中流磔柱坊”,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重建,又增建了“浩然堂”。祠内保存有多块石刻诗碑,为明清两朝官员和文士瞻仰陆公祠之作。明天启年间盐督苏茂相题《陆丞相祠》诗曰: 浮海南奔拥六飞,孤臣血泪洒朝衣。 石衔精卫心犹壮,鼎抱龙髯愿不违。 粤屿草荒枢密冢,厓门花满侍郎矾。 可怜旧国还祠庙,正笏忠魂归未归? 清康熙年间翰林检讨邱象随《望陆丞相祠》诗云:翠华又拥大洋中,独恨昏天起飓风。幸海朝廷原不辱,飞龙历数竞无终。 徒将心力过张许,却使功勋让邓冯。 遥望寒潮打祠屋,犹依蜃市认行宫。 抗战期间,陆公祠一度被毁。建国后在原址按原貌重建,“文革”期间,曾被占为职工宿舍,遭严重破坏。1984年盐城市人民政府拨款重新修复,对外开放。现前门上悬武中奇题《陆公祠》石刻横额,正殿仰止堂由刘海粟题名,供奉周振威创作的陆秀夫大幅绢画象。后院浩然堂为李敦甫题名,内悬张爱萍上将题写的“海嶽忠贞”横匾,中为彭英创作的陆秀夫全身塑像,四壁为曹晋杰、吴继平合作介绍陆秀夫生平的二十四幅巨幅连环画。东、西厢房陈列陆秀夫的遗稿和遗墨等文物,极为珍贵。游人至此,无不崇敬这位坚持抗元,负帝蹈海,与国共存亡的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