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亭子间后边,有一眼古老的水井,石刻的井栏上,被绳索磨出了一道道深痕,井水清澈见底。在井台东南角不远的厨房前,有一块不大的菜园,恩来当年跟着乳母蒋妈妈在那里学会了种瓜、种菜、种向日葵,并用汗水拌着井水辛勤地浇灌。在这最初的劳动实践中,他悟出了嗣母所教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谛和劳动人民的伟大。
亭子间西边的隔山墙上,有一道耳门与西院相通。西院大门向南,面临局巷。那三进一十九间房屋内,陈列着周恩来童年及其世家的资料、图片和实物,还有中外名人学者礼赞周总理的诗词书画。这一切,纪录着人民公仆周恩来艰苦朴素、廉洁奉公、坚持真理、磊落光明的伟大一生。
后院里,有童年周恩来喜爱的腊梅两株,雪松一棵,翠竹一丛。而今又增添了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赠予的樱花树,加上新栽的各种花木,使旧时冷落的后院万物争荣,四时葱绿,鸟语花香,春色满园。
周恩来故居门前,有一条凿于明代嘉靖年间的文渠,渠岸镶嵌着块石,水尤清洌,在骄阳的辉映下,宛如碧玉宝带,光彩照人。童年周恩来曾与表姐龚志如不止一次地步下石阶。登上小船,顺流而下,出北水关,穿莲花桥,达河下镇,接触并了解民间风情。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曾说:“我的学问不少是读民间文学得来的。”这条文渠,就是他最初通向民间的渠道之一。
“少小离家,老大不回”的周恩来,功高盖世,誉满全球。如今,每天前来瞻仰“周恩来故居”的人们,成千上万,络绎不绝,犹如纵贯淮安市而源远长流的大运河之水,水流不息。
“位高不泯济民志,权重不移公仆心”的周恩来,与日月同光,和天地共存,永远活在全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