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插艾,端午节在门窗上插艾叶,挂菖蒲、葛藤,是我国民间流传已久的风俗之一。“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手执菖蒲剑,斩邪归地府。”艾是一种多年生的菊科宿根草本植物,一至端阳时节,艾苗生长茂盛;夏秋之际,则开出圆柱形的头状花序,飘散出阵阵浓郁的沁人心扉的香气。其实艾在医区方面还有很多功能呢!比方说:温气血,逐寒湿,止血…… 由于艾含有挥发油,能散发出浓郁的香气,而端午正值梅雨季节,空气潮湿,细菌繁殖快,室内容易生霉,容易感染疾病,于是人们利用艾的这种特有的浓郁花香,来驱邪气,进行空气消毒,同时,在室外内活动的苍蝇等虫子闻到这种气味,也都远走高飞了,所以说端午插艾避邪并非迷信,而是很有科学道理的喔! 三、历史人物 胡安国父子于南宋绍兴之初(1131)来到湘潭隐山,创建碧泉书院,经常在隐山一带出没,从事学校教育活动。南宋绍兴之初,胡安国父子躲避战乱隐居来到碧泉,创建“文定学堂”,广收门徒,传播并研治理学,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开创湖湘学派,湘潭从此名闻江南。 胡安国从子胡宪,字原仲,学者称为“籍溪先生”,是朱熹的业师,朱熹从之受业近十年之久,在理学上也有很深的造诣。胡氏父子并以大节树于南宋,学博思精,人格俊美,在南宋及向后的中国历史中享有极高的选举赞誉,胡宪北子张式,字敬夫,学者称为“南轩先生”,与朱熹,B祖谦齐名,并称“东南三贤”。张南轩就是于绍兴三十一年(1161)在碧泉书院拜胡宏为师,后从这里走出去,成为历史上的知名人物的。张南轩和胡宠的其他弟子彪居正、吴晦叔、胡大原、胡广仲、赵师孟(宋太祖赵匡胤之子昌陵燕翼王之七世孙)等形成了一个规模大、实力强的稳定的学术群体,这就是所谓的“湖湘学派”。 隐山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颗明珠,她在中国文化的发展历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她是核心湖湘文化的真正源头。她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湖湘儿女,对推动中国近世的历史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据说六朝时有一高僧,为躲避人世的烦扰,从遥远的地方来到这里隐居修行。后来有两个行脚僧人路过这里,想找些食物充饥,找遍附近却不见村落的影子。正在失望之际,但见有菜叶随着溪水漂流下来。两个和尚吃饱了,但是第二天,老僧却已焚毁了草庐,无影无踪了……从此,这时就叫起隐山来了。 北宋末年,金兵入侵,天下大乱。到南宋初年,湖南地区为金兵、叛将、流寇、土匪以及犯上造反的农民等闹得鸡犬不宁,真可以说是“搅得周天寒彻”了。 由金兵入侵所带来的祸患是自北向南而来的,起初在河北、安徽、湖南、四川、江苏、浙江、江西等地。随着宋王朝的“鸾舆”南渡,大批难民涌入江南。建炎三年(1192),宋大学士、给事中胡安国携带家眷为躲避战乱迤逦到来湖南湘潭,导引者是胡安国的弟子长沙人黎明。当胡安国来到隐山附近的碧泉时,被湛蓝的泉水所吸引,喜不自胜,于是就决定隐居在这里 当我掬一汪只有小时候才见到过的天一样湛蓝的泉水喝下去的时候,我的心中荡漾起的,是一股沁人心脾的历史的清凉。那泉水汩汩地涌出,流入涓水,注入湘江,汇进洞庭,助长成了长江的万里之势。 胡安国字康侯,是福建武夷山下的崇安人。崇安宋时归建州,现在改称武夷山市。胡康侯原本设有打算来湖南,只是为战乱所逼,慌乱中逃到这里。不料这一偶然的事件却带来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胡康侯长于《春秋》学研究,早年从学朱长文与靳裁之。朱长文是宋初“三先生”之一的泰山孙复的弟子,孙复以治《春秋》学有名于当世。而朱长文与靳裁之都是著名理学家程颐的讲友。胡安国从朱长文那里得思想为核心,加以自己的理解。所以《胡氏春秋传》不是纯粹的历史学著作,而应当是史论一类的典籍。虽然因其“有感于时势”,议论并不完全——合于经旨,但“尊君父,讨乱贼,辟邪说,正人心,用夏变夷”的用意非常明显,深得孔子“笔削《春秋》”的原意,所以宋高宗赞誉《春秋胡传》“深得圣人之旨”。胡安国的《春秋传》主要就完成在湘潭隐山的碧泉书堂和衡山的“春秋楼”。“春秋楼”在湖南省衡山县,是胡安国隐居湖南期间的另一处生活与读书、著述的所在。 绍兴八年(1138)四月十三日,积劳成疾的胡安国在完成“春秋传”不久就过世了。他没有带走遗憾,却留下了传世的著述。《胡氏春秋传》后来成了元、明两朝科举考试的标准范本。并且成了后世研治“春秋学”不可绕过的经典,对后世历史产生了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就连明末清初的王船山父子兄弟的《春秋学》的研究,都深受《胡氏春秋传》的影响。 胡安国在湖南共建有两座书堂,一是湘潭隐山的“碧泉书堂”,一是衡山的“春秋楼”,后来称“衡山文定书堂”。这是因为在他身后,宋高宗赐给他的谥号叫做“文定”,意思是表彰他深通孔孟精神,博学多识而又能坚定操守,不为外欲所诱惑。就如同程门高弟大理学家谢良佐对他的评价一样:“胡康侯如大冬严雪,百草萎死,而松柏挺然独秀者也。”胡安国一生心系国家民族,国土沦丧、生民苦痛常使胡安国痛楚如同身受。胡安国志节甚伟,经常为时人所称道。程门弟子侯促良从来不以赞美之辞轻易许人,只敬服二程,自了解胡安国以后,说“吾以为志在天下,视不义而宝贵真如浮云者,二程先生而已,不意复有斯人也”。胡安国的高风亮节影响了自己的后人,三子寅、宁、宏及从了胡宪法“并以大节树于东南”,成为南宋社会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