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寺与内地王朝的关系历来极为密切。从清朝康熙帝开始,该寺主要活佛受历代皇帝的册封。寺内至今保存有康熙58年5月颁发给帕巴拉活佛的铜印。乾隆56年,乾隆帝为昌都寺书赠“祝厘寺”的匾额。昌都强巴林寺有五大活佛世系,十二个扎仓,僧人最多时达5000余人,并辖周围小寺70座。现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帕巴拉·格列朗杰为该寺第一大活佛,现已转世至11世。 该寺主要建筑保存完好,经堂内塑有数以百计的各类佛像和高僧塑像,上千平方米的壁画以及众多的唐卡画,可以说是汇集了昌都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代表了昌都一带最高水平。
强巴林寺的“古庆”跳神素以狰狞逼真的面具,整齐典雅的动作造型,宏大的场面而闻名雪域高原。该寺跳的铖斧舞,服饰整齐华丽,舞姿古朴典雅,配器简约清越。以该寺独有的宗教舞蹈为形式的昌都藏戏在整个西藏自成一派。该寺喇嘛跳的“卓”舞更是一绝。强巴林寺不仅是康区最大的寺庙,而且还堪称康区文化艺术宝库。
站在达马拉顶上,依山傍水的昌都尽收眼底。杂曲和昂曲之中,强巴林寺巍峨依附在横断山脉之之下,耸立在古冰河切割而成的红壤层上。由于昌都处在疏通川藏门户,商业活动成为这一带人民的主要职业,因而也影响到“神圣”的寺庙上来,故僧人们除了念经诵佛外,还兼营经商生息。昌都寺经商所得利息,平均分给众僧人,采取散发本酥油、糌粑、茶叶等生活必需品的办法支付。年终寺庙进行结算,如有盈利,便在新年时节,不分在小,平均分摊。昌都寺内的壁画、雕塑、建筑、经卷等艺术珍品和文物,与西藏其他地方的寺庙大同小异。 当然,作为旧西藏三大领主之一的寺庙,它占有大量土地,也免不了剥削农奴。不然,那些“赤巴”、“堪布”、“活佛”便无法维持奢侈的生活了。 别的不讲,就拿吃水果来说,寺庙高僧筑于加惹坝上,吃水得下到数百尺的河里去背。 这个寺高有二十二口装水的大铜锅,每口锅得装一百多桶水。每天,二千五百僧人饮用的水,便得靠寺庙周围的百姓来支差背负了。陡峻的河堤,使多少人累死、饿死、失足落水淹死在河里!昌都寺号称“美丽花园”,但是,生活在这花园里的人民,却世世代代免不了爬崎岖的陡坡,下到河里去背水吃。冬天,河中水位低下,上游漂来死畜和垃圾;夏天,山洪爆发,“救苦救难”的菩萨并没能给众生带来甘泉,倒是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在昌都寺旁建立自来水站,才解决了昌都僧俗人民吃水难的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