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月夜,云收雾敛,遥天一碧,万山沉寂,秋风送爽,一轮明镜斜嵌在洁净无云的蓝空上,唯有英姿挺拔的冷杉树林,萧萧瑟瑟,低吟轻语。月光透过茂密墨绿的丛林,大雄殿、半月台、洗象池、初喜亭、吟月楼,沉浸在朦朦的月色里,肃穆,活静。月光下,古刹似一侧卧的大象头,蓝天映衬,剪影清晰:大殿似额头,两侧厢房似双耳,半月台下的钻天坡石阶,又好似拖长的象鼻,不知是巧合,还是寺庙设计师的匠心独具? 皓月高悬,满天清晖,千山月色,柔和似水,游者似恍惚步入广寒天宫。“峨眉山上月,千里苦为看。……依旧峨眉山,明月照清彻。”明代文学家曹学 喜爱的是峨眉月。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顾安武,面对峨眉月,也感情激发的留下“洗象池边秋夜半,常留明月照寒林”这诗情并茂的联语。 “仙人骑象杳何之?胜迹空余洗象池。一月映池池贮月,月明池静寄幽思”(清人谭钟岳《象池夜月》)。月移清天,六方小池内,一汪清泉,一轮明月恰好映在池中,两月相对,天上人间,浑然一体。传说诗仙李白死于“水中捞月”,这仅是传说故事,但他最爱月亮,特别是峨眉山月使他眷恋一生,情意相连却是真实的。诗人离开蜀地,辞亲远游,在平羌江上吟出“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峨眉山月歌》)的千古绝句;直到晚年流放归来,在异乡还吟诵着:“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并引亢高歌:“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峨眉月”(《峨眉山月歌关蜀僧晏入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