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北宋初年,是宋·清源军节度使陈洪进为其女儿做尼姑建的,初名千佛庵,后改名崇胜寺、洪钟寺。宋·元佑六年(1091年),改称崇福寺。元未毁于火患,明朝修复。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知府蒋毓英、提督蓝理等重修崇福寺。乾隆、嘉庆年间崇福寺又得到地方官员、里人和僧人多次重修。现存大殿及后殿,系清末重修。1996~2001 年重建。
崇福寺方圆约15亩,寺分三个殿堂,规制风格独特。前为弥勒殿,奉祀弥勒佛,旁有四天王,高约两丈,雄伟魁悟;前殿左侧为善庆楼,右侧为福禄阁。正中即为大雄宝殿。后殿供奉千手观音,雕塑精美。左右又筑钟鼓楼对称。殿堂巍峨宏敞,檐角高翘,斗拱宏大,画栋雕梁,魁伟堂皇,在古代木结构建筑中,可称精致罕见。大殿横匾“戒香普藏”,乃弘一大师墨宝。
现存宋初石塔(应庚塔)、明初铜钟(大洪钟)及保持宋代架式的大雄宝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