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以前山脚下住着两位老乡村医生,人们只知道夫妇俩姓姜称姜公、姜婆,夫妻俩医术高明且心地善良。因老婆婆是小脚,走山路不方便,姜公总要背着婆婆。有一次,两人出去采药,姜公被老虎咬死,姜婆因悲痛过度昏死过去后,再也没有醒过来,老百姓将他俩葬于山下。有一年的雨季,山洪暴发,山洪过后,两位老人的坟墓不见了,山顶出现了两块重迭相依的“石老人”,人们为了纪念他们,称之为“姜公背姜婆”。 登釜台筒放眼四周,可见静坐于山中的“观音拜天”,微笑于天下的“大肚佛”,行至南天门,可见谆谆教导,至理于天下的“孔子授书”,威风八面、怒啸冲天、欲霸天下的“啸天金狮”,站于雄峰之巅,可见八仙飘然过海来珠山相聚,叙说天下事的“八仙聚”;脱壳而出的“蛋生石”;神态逗人的“猴子石”等等,无不使人惊叹大自然的造化。小珠山巧石争崛、怪石叠布,犹如神工天成,妙趣横生,给宁静的小珠山带来活力,带来灵气,巧石又好像无数的明珠撒落在群山之中,把珠山点缀得美丽动人。 小珠山不仅石奇,且因其山高陡峭而险象环生。底部有犹如釜台,顶部峭如刀削的釜台筒,盘垣而上的南天门,石滑壁陡,处处体现一个“险”字。釜台筒,原名“望夫台”,海拔439米,釜台筒流传着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古时,小珠山脚下住着两户人家,一家有个女儿叫香香,一家有个儿子叫石栓。二人从小青梅竹马,情笃意深,长大后,二人相亲相爱。一天,香香上山挖野菜,不慎跌断了一只胳膊,要配制接骨丹,需要釜台筒上的草药,石栓不顾山势陡险,爬了上去,采到了草药后,下山时不慎摔死了。香香用了石栓采得的草药,胳膊好了,可是她却饭不吃,水不喝,天天地村口凝望釜台筒,不久郁郁而死,人们把她久久凝望的釜台筒叫做“望夫台”。美丽的民间传说寄托了当地人民的浓浓的情思,体现了他们丰富的想像力,赋予了秀丽小珠山的神秘和生机。小珠山石洞零星分布于山间谷壑,掩映于花草丛中,点缀着小珠山的秀丽景色,当地传说曾有狐仙居住于此,有虔诚者前来请愿,有求必应,从而狐仙洞府之名远近闻名。 水是山之灵气,湾湾小溪,潺潺流水,成为小珠山流动的神韵;一泻而下的水流撞击在石板上,溅起水花朵朵,充满了“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诗情画意,而涓涓细流又好比山的音乐,奏响了欢快的乐章,曲折婉转的流淌于山间谷壑。涓涓细流被落日余辉染成金黄色,粼粼泉水静中有动,水中斑斑倒影又增添了一份神秘,座落于小珠山脚下的青石潭,清澈见底,水从潭底青石中喷涌而出,常年不竭。小珠山水质无污染,水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用于沏茶,分外清香,常饮气清目爽,延年益寿,是小珠山向人们馈赠的天然饮品。青石潭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早间,小珠山“紫草人参”得道成仙,时常嬉笑于林间小溪边,紫草晨起梳妆,红光满山,人参下河沐浴,河水晶莹甘洌,游人来此皆以水净面而濯足。 小珠山草木葱郁,树木品种繁多,稀有树种随处可见,山地森林覆盖率为70%,白云寺遗址内的皂角树为明代所植,属北方罕见的树种,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绿树装扮群山,如翠如缎,峭壁映山红含苞吐艳婉如一片火海,雪白的蔷薇,拂面之絮,纷纷如毛,更有五颜六色的野花,更添山之秀气,风之妩媚。遮天蔽日的林木,青青如缎的草坪,潺潺流水,步入其中,仿佛走进了世外桃园,人间仙境,给你一份恬然清凉的心情。 在柳花泊这片土地上,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