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虎山的名称除与祖天师炼有关外,据说还有另一个出处,即“状若龙虎”,若下排上岸,在离主峰不远处往前看,就可见龙虎山有一山曲折盘旋如蟠龙,另一山背卧如伏虎,形成龙虎对峙、龙蟠虎踞的壮观景象。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龙虎山因祖天师在此结炉炼 丹,修建道观,使道教遍布天下,龙虎山也因此名扬海内外了。 龙虎山麓之下骨一开阔平坦处,它坐北朝南,而水背山,乃正一观旧址。第四代天师张盛从汉中携祖天师印剑符箓迁回龙虎山,就在这里建祠,祀祖天师。南唐建天师庙,宋改演法观,明嘉修正一观,建钟鼓楼。天师府迁上清后,正一观渐渐被冷落,最后成为废墟。现正在修复当中。 从正一观继续往上走,便到了祖天师结炉炼丹的水帘洞、炼丹岩了。炼丹岩前临溪涧、峭石壁立,丹灶遗址尚存,草庐足迹仍在。水帘洞瀑布飞泻,状若珠帘,当年祖天师就是用此水炼成九天神丹的。据传宋祥符、永乐皇帝曾派员跟踪至此,捡到遗丹。今天虽然我们不能再捡到金丹,但到这里看看当年祖天师结绳为梯、结炉炼丹的艰辛,想想他克服千辛万苦、炼丹救人的专心致志,领悟一下他修心养性、求仙慕道的虔 诚,对我们来说是很有意义的。 对面有成片的天师板栗林,据说为当年祖天师亲手所植。天师栗个大香甜、淀粉丰富,是理想的果品和滋补品。李时珍《本草纲目》上说:“天师栗,唯西蜀青城山有之,乃张天师学道于此所遗。”张道陵是先到龙虎山后到青城山的,由此可见,青城山的板栗是从龙虎山带去的。祖天师活到123岁,其他早期的几位天师也都在百岁上下,据传是与他们长期修行炼志,爱吃板栗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