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科技学院
院校隶属:广东省教育厅
所在地区:广东
学校网址:https://www.zjkju.edu.cn/
电话:0759-3263759、3151699、3871311、3263787微信号:
学校地址: 新湖校区:广东省湛江市麻章区湖光镇教育城新坡路1号; 麻章校区:广东省湛江市麻章区学智路2号。 联系电话:0759-3263759、3151699、3871311、3263787
两千亩生态园林校园
莘莘学子求学的理想学府
学校地处省域副中心城市 ——湛江市,拥有现代化的大学校园,现有麻章、新湖两个校区。
新湖校区 2020年以来均被列入广东省重点建设项目,按照“现代化、智慧型、书院式”的建设目标,匠心独运打造中西合璧、湖光秀色的巍巍学府,将中国传统书院理念贯穿始终,以校园中轴线为脊,以文理湖为翼,以中轴延展至美丽的湖水为景,校园布局犹如“大鹏展翅”,表达了湛江科技学院展翅腾飞,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办学愿景。
麻章校区建筑以明快的橙色为主色调,象征青年大学生青春活力,古朴的钟楼警示莘莘学子珍惜时光,切勿虚度光阴,校区建筑功能划分合理,建筑风格独特,建筑寓意深刻,建筑群楼错落有致,彰显校园浓郁的人文气息和深厚的办学底蕴。
立足新时代确定新目标
把握新特征谋划新篇章
学校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积极把握数字经济时代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确立了建设具有鲜明应用特色的创新创业型大学的办学目标。一种新型大学范式引领学校实现高质量发展。
办学目标定位 : 建设具有鲜明应用特色的创新创业型大学。
学科专业定位 : 以工学、经济学、管理学为主体,以文学、艺术学为两翼,以教育学、医学为重要补充的多科性本科院校。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 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创新精神,具有宽厚的基础知识和较好的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核心素养和创新创业关键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服务面向定位 : 立足粤西地区、扎根广东,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和北部湾城市群、主动对接海南自由贸易港,服务国家 “一带一路”建设。
办学治校思路 : 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特色强校、服务荣校、文化名校。
发展战略 : 创新发展 “新工科”、积极发展“新文科”、聚焦发展“新商科”、联合发展“新医科”。
基础雄厚的办学实力
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
学校坐落在中国大陆最南端的美丽港城湛江市,是教育部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的重要一员。学校于 1999年由广东海洋大学与湛江寸金教育集团合作创办,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为独立学院,2021年教育部批准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本科高校。经过2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已成为粤西地区规模最大、具有重要区域性影响、办学特色鲜明的民办本科高校。学校被誉为广东民办高等教育先行者、粤东西北民办高等教育排头兵。毕业生以“工作作风踏实、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真实”的品牌形象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和高度赞誉。
学科专业特色
广东省重点培育学科 : 会计学、英语语言文学
广东省特色专业 : 音乐学、园林、国际经济与贸易
广东省一流专业 : 会计学、英语
广东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 英语
广东省一流课程 : 5门
广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堂) : 7门
广东省教学比赛获奖 : 116项
广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 、 智能财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智能制造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广东省质量工程(含教改类)项目 : 73项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 71项
近三年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 : 36项
近三年获国家专利授权 : 105项
校级重点专业 : 会计学、工商管理、翻译、视觉传达设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金融工程、财务管理、环境设计、舞蹈编导、城乡规划、土木工程
校级特色专业 : 汉语国际教育、服装与服饰设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程管理、电子商务、产品设计、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市场营销、旅游管理
人才强校谱华章
名师荟萃育英才
学校教风:正身博学、敬业求精
教师遵循教学规律,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以高尚的师德、精益求精的精神、良好的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
1个广东省博士工作站
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6人省级领军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
3人全国优秀教师
10人南粤优秀教师
6人民办教育优秀教师
350人教授副教授
200人海外留学背景高层次人才
学校大力实施 “人才强校战略”,推出“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计划”“资助教职工攻读博士学位计划”“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计划”“学科专业带头人培育计划”“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计划”,引育优秀人才,形成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潜心育人、充满活力的高水平教师队伍。他们中既有德高望重的老一辈学者,也有初露锋芒的青年专家。广大教师扎根杏坛、严谨治学,怀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理想,在朝气蓬勃的湛江科技学院育英哺华、立德树人。
学校现有教师近 1383 人,其中高级职称近 350人,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博士、硕士近20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省级领军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6人,南粤优秀教师10人,民办教育优秀教师6人。每门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均配备了2名副高以上职称的专任教师:每门专业必修课程配备了2名副高以上职称的专任教师;每个专业有1名及以上正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
学校教师近三年获国家、省、市各类科研项目立项 323项;发表学术论文1314篇,其中被SCI、SSCI、EI、CSSCI(含扩展版)、CSCD(含扩展版)、南大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收录共163篇;获授权专利(含著作权)105项;出版专著75部,其中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出版专著26部;获省级教学比赛等级奖116项、广东省质量工程(含教改类)项目73项、开设有广东省一流课程5门、广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堂)7门。为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学校教师展现出扎实的专业基础、过硬的实践能力和宽广的学术视野。
科技创新立足应用
回应需求解决难题
学校按照 “聚焦区域、关注行业、突出应用、凝练特色”的科研工作思路,将企业技术创新、地域文化研究、高端智库建设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目标。学校建有“北部湾发展研究中心”“生猪产业研究所”“北部湾植物生态与景观研究中心”“粤西数智会计发展研究中心”“沿南海经济带研究院”“媒体融合研究所”“滨海数字文旅研究中心”等科研创新平台。
科研人员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申报课题、发表文章、出版专著、申请专利、开展学术交流,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学校地址: